学校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及《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持续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制定2024年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
二、根本目标
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全面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教师主体地位,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政策保障、制度规范相统一,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基本原则
(一)方向引领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好党员教师队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促进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师德为上
以立德树人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培育教师高尚道德情操。
(三)以人为本
关注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自尊自律自强,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
(四)规范创新
深入研究适应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律特点,在实现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方式方法,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效果。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突出思想铸魂,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1.强化思想引领。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等重要论述精神;深入领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准确把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要求,做到全员全覆盖、应知应会、必会必做。
2.强化价值引领。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抓好网络、微博微信、讲座论坛等各类阵地,把好政治关、师德关。开展常态化师德宣传教育,进一步凝聚起师生员工爱国护校,敬业爱岗的思想共识,使之成为共同价值追求。
3.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建好党员教师队伍,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活动。开展好“三会一课”,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经常开展谈心谈话、组织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结对联系等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加强师德教育,巩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1.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思政课“大练兵”,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强化学校“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全面实施师德教育培训。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首位,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师德教育培训活动。抓好2024年新员工入职培训中的师德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入职宣誓及签署师德承诺书等形式,做好师德引领;每学年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并将爱国守法教育、师德规范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等专题课程纳入教师常规培训的重要内容。
3.开展赴师德涵养基地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与师德师风涵养基地联合联动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4.突出典型树德,持续开展优秀教师宣传教育。通过教职工集体学习、党支部理论学习、各部门业务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人民教育家”、“时代楷模”、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明确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
5.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准则,持续强化师德红线与底线意识。组织开展教育部、教育厅《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等反面案例学习,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三)严格师德管理,促进教师坚守职业行为准则
1.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招聘和引进制度,严格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规范引才,严把政治关、师德关,做到建立科学完备的标准和程序。
2.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进一步落实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党政班子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将开展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各部门、各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考核以及各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将教师的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并贯穿教职工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在招聘引进、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推优评先、表彰奖励、培训选送等环节落实师德考核及结果运用。各二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及时将考核发现的问题向教师反馈,并采取针对性举措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加强整改。
3.开展师德问题专项整治。建立问题线索收集渠道,组织教师对照自查,深入排查存在的问题,对违反师德师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按照相关规定严肃从快处理,切实起到整纲肃纪、从严指教的作用,对师德师风整治不力的二级单位负责人进行追责问责。
4.严格违规惩处,强化警示。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要求,积极引导教职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对于发生违反师德行为的,一经查实即予以坚决处理,绝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一人、惩治一人,在师德师风问题上做到“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查实的师德违规事件(案件)一律进行问责处理,对瞒报、虚报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已查实处理的师德违规事件(案件)认真梳理分析,举一反三,确保师德教育取得成效。
(四)强化师德激励,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1.强化地位提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组织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师德典范的引领示范作用;综合运用授予荣誉、媒体宣传、师德宣讲等手段,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厚植校园师德文化。
2.弘扬尊师文化,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将每年9月定为尊师重教主题月,开展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教师节主题活动,做好优秀教师表彰等工作,将尊师重教观念渗透进学院、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体系中。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单位协同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格局。落实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党委(党组织)主体责任,二级学院院长和书记(行政部门负责人)第一责任、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日常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党团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为了确保师德师风专项工作扎实开展,成立昆明传媒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的常规工作。办公室设在党委教师工作部,办公室主任由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兼任。
各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二级学院由院长和党支部书记(含主持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职能部门由部门负责人任组长。
(二)强化监督检查机制
按照工作部署加强调度协调,及时开展专项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专项考核、年度考核等考核的内容。对履职不到位、整改不力、推诿塞责的行为,将按照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严肃处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各单位要以此项工作为契机,针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健全师德师风和校园安全教育、宣传、奖励、考核、监督、惩处、保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要建立问责制度,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健全协同推进机制
各单位明确目标要求和学习内容,把师德教育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技能磨炼、育人成效提升等工作有机结合,从工作全局上谋划,坚持统筹推进与抓住重点有机结合,确保各项工作举措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取得实效。